国际贸易系  
 
旧站回顾 | 学院首页 | 联系我们
国际贸易摩擦信息
国际贸易摩擦信息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国际贸易摩擦信息 -> 正文

印度质量控制令快速推进引争议:解析政策现状、隐患与改革路径

发布日期:2025-11-17   点击量:

印度《经济时报》2025年10月26日刊文,印度现行的质量控制令(QCOs)正面临日益增多的质疑(注:根据规定,凡是被纳入质量控制令的产品必须符合对应印度标准,且经印度官方强制认证并加贴认证标志后,方可生产、销售、交易、进口或储存)。尽管该政策初衷是通过规范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、推动本土制造业发展,但其推进节奏过快、实施方式欠妥,正对多个行业形成潜在冲击。以下从政策现状、核心隐患及改革路径三方面进行梳理编译。(1)政策现状与核心隐患。1)质量控制令覆盖范围急速扩张。自2014年以来,受质量控制令管控的产品数量从106种飙升至672种,增幅近6倍,覆盖领域已从金属、机械延伸至纺织、化工、电子等多个关键行业,政策影响面持续扩大。2)供应链韧性承压,中间产品管制问题凸显。印度官方出台质量控制令的目标明确,即保障消费者权益、遏制劣质进口、促进本土附加值提升,但实施时机的合理性备受争议。在部分本土产能尚处萌芽阶段的行业,过早实施强制认证管控,将直接导致供应链断裂、生产成本上升,拖累产业发展动能。研究数据显示,印度48%的质量控制令针对中间产品。这类产品被纳入强制认证范围后,进口量首年下降13%、长期降幅达24%;出口首年虽增长10%,但次年即回落13%,未形成持续增益。以9月刚生效的《聚碳酸酯质量控制令》为例,该材料是汽车、电子、医疗器械及建筑行业的关键原料,印度年需求量超27万吨,但本土产能不足,严重依赖进口。在未保障替代供应的前提下仓促实施管控,恐引发相关行业成本激增、产出延迟。3)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境,市场生态失衡加剧。印度质量控制令的影响存在显著不均衡性:大型企业凭借专业合规团队与资金缓冲,尚能应对认证压力;而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危机。认证流程伴随高额成本、漫长延误及复杂手续,叠加经认可的实验室资源稀缺,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难度。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市场集中化加剧:资金充裕的大企业加速整合资源,中小微企业则举步维艰。作为贡献印度近30% GDP和超45%出口额的核心力量,中小微企业的困境可能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。(2)业界呼吁的改革路径。1)摒弃“一刀切”,构建战略型规制框架。印度业界人士指出,质量控制令改革的核心并非降低质量标准,而是精准校准政策。印度需从当前的“一刀切”模式转向基于产业实际的战略型框架,在推行质量控制令前评估产业成熟度,决策体系可围绕四大核心准则构建:本土产能:印度国内产量能否替代进口?强制认证是否会引发供应短缺?技术准备:印度企业能否在不过度依赖外资技术前提下达标?资本充足性:中小微企业是否具备消化合规成本的承受力?供应链弹性:强制认证是否会破坏依赖相关中间产品的下游产业稳定?2)优化实施机制,提升政策可预期性。建立标准互认机制:接纳符合印度标准局(BIS)规范的国际权威认证,既减轻企业合规压力同时强化印度的国际公信力。推行认证去中心化:授权第三方机构参与认证,缓解官方认证的审批瓶颈,加快认证效率。明确可预期的实施路径:制定清晰的时间表,对敏感行业采取分阶段推行模式,确保所有企业享受公平待遇,稳定市场预期。

(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、山东省国际商务联合会供稿)